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4-10-25
mk体育,mk体育官网,MK体育APP,MK体育注册网站
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参评课对这一点都很重视。主要表现在:比较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重视组织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诚然,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但学生主体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主体,学生主体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综观107节教学公开课,可以看出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我区广大体育教师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在制定课的学习目标方面,有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有的学习目标没有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的学习目标过多,把五个方面的目标都通通搬到一堂课上;在学习目标的书写表述上也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制定学习目标方面存在的困惑。
2.对运动技能教学有所忽视。主要表现:一是,偏重选用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二是,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指导;三是,用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偏少;四是,对学习质量缺乏明确的要求。
3.在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时,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理解不够深,比较关注外在的形式,对其实际效果重视不够。
4.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对各种资源的整合重视不够,对已有资源的有效运用不够充分,有的课在资源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
为了进一步深化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交流各校体育教学经验,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区教育局体卫科;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年区中学体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经过历时一个月的全区中学体育教师的现场评优活动,共有107位体育教师参加了体育教学展示活动,最后,共评出了一等优秀课7节,优秀课32节。在整个活动中,各校能够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每位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展示自我,展示课改三年来的体育教学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我区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对多元学习评价做了初步尝试,多元学习评价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少数教师在多元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尤为突出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在评价内容上,既注意了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注意了运动参与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更注意了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的评价。因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得到了比较全面的锻炼。
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自中学体育课程的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之后,有的人以为体育课程已经由健身体育发展成为健康体育了,以后的体育课就叫“康体课”了,甚至有的人说体育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健康教育了。为此,《中国体育报》于2001年6月8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部澄清──体育课决不能称“康体课”》的报导。发表这篇报导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给体育课程进行科学定位,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以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走偏方向。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一开始许多人都还不太熟悉,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因而导致了一些基层体育教师,对某些问题认识上的困惑与迷茫。如果这些认识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干扰我们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之一,也是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在很多课中可以看到,教师关心学生,以身作则,发扬教学民主,倾听学生意见;学生尊敬教师,自觉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洋溢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
关注学生的运动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关键,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多数教师都力图根据学生活动的规律来组织教学,结合教材特点选用教法,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
1.由于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着学生的“兴趣”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而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因此,那种让学生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教育职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传习,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因而,特别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但有的就由此认为,“会学”比“学会”重要,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学习运动技能无需提出什么质量要求,关键是要学会如何锻炼,如何运用体育知识、技能等等。把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绝大部分参评课,特别是优秀课,都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合理地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力求从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志及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竞争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全面体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思想。犹为可喜的是有些课还能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及学习评价较好地结合起来。
3.“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要积极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的。
1.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2.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的。
3.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从今年秋季开始新课程标准将在我国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课程标准全面正确有效的贯彻实施让我们更加自觉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科学实验广泛开展有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各种学术活动繁荣学术思想交流改革经验加强行政科研和教学人员的团结协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这改革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4.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5.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或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
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课时计划(即教案)中叫“学习目标”,还是叫“教学目标”,在认识上并不统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有的认为“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对全体学生提出的一般要求;“学习目标”是个性化了的目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对体育课来说,无论是“学习目标”或是“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一般都由行为主体(指学生,有时可以省略)、行为动词(如掌握或初步掌握、达到或基本达到等)、行为条件(如在保护帮助下完成或独立完成动作)、行为表现(如完成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四个要素组成。一般来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是可以观察、可以测量、可以评价的。但我们觉得,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对完成动作质量目标的表述,既不可能像科学类课程那样追求公式化的规整与数字的准确,也不可能像人文类课程那样要求论述的严密与概念的准确界定,而且它还可以是因人而异的;二是,体育课对学生所做动作的要求是安全地完成或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了,它不同于竞技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要求。此外,一堂课的目标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和组织教法来制定,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5.教学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还有:在学习评价时只说好、不说差,或是由学生说了算;运用激励性评价,存在言过其实的现象,向学生传递了不真实的信息。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广大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学习,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也要认清形势,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认真地学习、贯彻《课程标准》,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应当如何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回顾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半个多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演化的历史,各个不同时期制订的《标准》或《大纲》,在课程目标上虽然各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的侧重,但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未变。甚至在学校教育遭到严重摧残的“”期间,一些地区编写的体育试用教材,也都有促进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明确要求[1]。
“以人为本”这一口号,并非是现代教育的产物,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来了。“以学生为中心”则源于18~19世纪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到了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儿童中心论”。他把儿童比作太阳,认为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这个太阳转,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从儿童不变的本能、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2]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又提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在弘扬人的个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与古典人本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可供学习的一面,但也有其片面与空想的特征。其教育目的过分强调“个人本位”,过分强调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过分强调精神层面而忽视物质层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社会,同时也就削弱了它自身对教育价值的认识。[3]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把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标准》主要强调课程目标的统领作用,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许多参评教师都能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法手段。有的教师还开发了健身性与趣味性较强,并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在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体育器材开发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安全、实用、新颖的自制体育器材。